×用户登录

北京钱学森中学

More>>Electronic Journals电子期刊

More>>Latest News最新动态

致敬钱老列表 首页 > 致敬钱老列表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第二期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推出“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系列推文    发布时间:2022-03-08    549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 第二期

 

北师大附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对钱学森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曾说,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另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那时北师大附中开设了许多选修课:音乐、绘画、文学、诗歌、外语……学生想修什么都可以。因此,学生们眼界很开阔,兴趣广泛,没事就去图书馆借书,中午吃完饭,就在教室里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一次,有个同学说:“你们知不知道,世界上有两大伟人,爱因斯坦和列宁。”同学们问他怎么知道的,他回答是在图书馆的书上看到的。钱学森很好奇,就去图书馆找了本介绍相对论的书来看,虽然不是十分看得懂,但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对待考试,北师大附中的风气是不重视分数,而是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钱学森曾回忆说:“明天要考试,今天要备考,那是大家都看不起的,是没出息的。要考试,就是不作准备的考,那才叫真本事。学校也提倡这个风气。我们那个班里,一般考下来都是70多分,拔尖的有几个考80多分,不过如此,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附中老师的评分方式也是独出心裁,如果出了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是解法平淡,就只给80分,如果答对了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钱学森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很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他说:“那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1929年,18岁的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北师大附中毕业,此时的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毕业之前,不同的老师给了钱学森不同的建议:国文老师董鲁安认为钱学森具有文学天赋,希望钱学森上大学时学文科,可以成为一位作家。几何老师傅仲孙则认为钱学森在数学方面具有发展前途,叮嘱他一定要报考数学系;还有一些老师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去学画画、学作曲。

 

母亲章兰娟希望钱学森子承父业,读师范大学,将来当个老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而父亲钱均夫把选择权交给了钱学森,他认为儿子长大了,该学会走自己的路了。

 

其实,此时的钱学森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抱负,他要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钱学森经常听老师讲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孙中山提出,铁路交通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交通为实业之母”,而铁道又为“交通之母”,所以中国要强大,必须要发展交通,尤其要发展铁路交通,让我们国家的铁路像人体的血管一样通向国土的四面八方。

 

那时,中国的铁路基本上都是外国人铺设的,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所以,钱学森立志要像詹天佑一样,为落后的中国修建铁路。

 

以钱学森的学习成绩,要考上当时全国最好、最知名的大学不成问题,但是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志向,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报考国立交通大学,学习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299月,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国立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通大学)素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是当时中国培养工程师的知名学府,校风纯正,闻名海内外。它由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于1896年创办,建校伊始,学校便以“求实学,务实业”为宗旨,以“科学与工程结合、基础与实践并重”为办学特色,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

 

北师大附中出身的钱学森,理科功底非常扎实,交通大学一年级所学的课程很多他在中学就已经学过,所以觉得很轻松。但他很快发现,和北师大附中不同,交通大学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考试特别多,小考、大考、期末考、学年考......各种考试不断。而且学校非常重视考试分数,要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

 

钱学森进取心很强,看到同学们都重视考试,他也不甘落后,非考90分以上不可。有一门化学分析课,为了考出好成绩,钱学森把整本英文版的教科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连同注解全部背了下来。

 

那时,交通大学的老师们对学生要求也很高。有一次热力学考试,钱学森的答卷十分完美,照理可以得100分,但老师故意扣掉1分,并告诉钱学森,这是为了防止他滋长自满情绪,钱学森欣然接受。还有一次做热工实验,钱学森上交的实验报告完整详尽,整个实验报告长达100多页,详细记载了他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细节。老师十分满意,给了这份实验报告100分的满分。这份实验报告也成为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历史上最佳的学生实验报告。

 

 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图书馆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他曾回忆说:“那时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校门右侧,是一栋红楼,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读报,二是看书……我对图书,特别是科技类的书,那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都读。讲美国火箭创始人戈达德的书也借来看……当时虽没完全读懂,但总算入了气动力理论的门,这是我后来从事的一个主要专业。”

 

图书馆不仅开阔了钱学森的眼界,也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游刃有余。1933年,交通大学机械系三年级举行水力学考试,由金悫教授出题并主持。考试结束,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不仅卷面干净、字迹工整,而且演算一气呵成,除了在最后一道题的公式推导中,把“Ns”写成了“N”漏写了一个下标“s”,六道考题全部回答正确。

 

当时的水力学考试,老师总会出一两道难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答对,但钱学森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刻苦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能够举一反三,使难题迎刃而解,令金教授颇为惊奇。

 

由于交通大学的师生一直把“要求严”作为共同遵循和追求的校风,因此这张令金教授十分满意的试卷最终还是因漏写一个“s”,被扣去4分,最终得到了96分。

 

半个世纪后,金教授回忆起这位学生,依然赞不绝口:“钱学森接受能力强,反应快,思路清楚,有条理。虽然平时不常来听水力学课,但他总是在图书馆里钻研、攻读课程内容,掌握了许多课堂上没讲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