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Electronic Journals电子期刊
More>>Latest News最新动态
-
123 2024-03-29 文物有话说——致敬钱学森
-
210 2023-10-26 关于钱学森的30个故事——下篇
-
246 2023-06-26 关于钱学森的30个故事——中篇
-
215 2023-06-14 中国脊梁:铸剑者钱学森
-
282 2023-04-26 关于钱学森的30个故事——上篇
-
439 2022-05-24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第十一期
-
1146 2022-05-17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 第十期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第三期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推出“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系列推文 发布时间:2022-03-15 1184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 第三期
大学时代的钱学森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
1932年11月,交通大学管弦乐队成立,钱学森是16名乐队成员之一,担任次中音号号手。为了学好这个乐器,他每天下午要练习近一个小时。那时,上海有专业的管弦乐队,他经常买票去听管弦乐队演奏以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在那个年代,去听音乐会的都是达官贵人,当门童看到钱学森穿着学生制服走进音乐厅时,便把他拦住,问他是干什么的,钱学森也不多话,晃了晃手里的门票,便径直走了进去。
除了管弦乐队,钱学森还加入了学校的雅歌社、军乐队和口琴会, 学会多种乐器。学校发给他的奖学金,他也全部用来买唱片,和同 学一起欣赏。
长时间的熏陶,让钱学森对音乐有了自己的见解。1935年,钱学森在《浙江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音乐和音乐的内容》的文章,他认为音乐的鉴赏,注重的是去感知音乐情绪的流动,从而收获感动。
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开拓了他的思维。晚年,钱学森提出,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文艺素养,文学艺术家也要懂得科学知识,两者若不结合,终不能成大器。他还以自己为例:“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 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 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日本点燃了新的侵略战火,上海变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当时,日本拥有完整的航空工业,而中国只有几个飞机修理厂,各种飞机全靠进口。日本空军凭借飞机数量和性能上的优势掌握了制空权,对上海狂轰滥炸,给中国军民造成惨重损失。
日本空军的肆虐让钱学森意识到航空工业必将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没有强大的空军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发达的航空工业就没有国家的富强。于是,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学习航空工程专业,为“航空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时,交通大学也开始筹备航空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机械工程学院率先开设了航空工程课程。钱学森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成绩在所有同学中名列第一。在交通大学学习期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钱学森利用课余时间专攻航空与火箭方面的书籍,并于1934年在《空军》杂志第67期发表《最近飞机炮之发展》一文。
1934年暑假,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留美公费生,准备前往美国学习航空专业。
许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钱学森说:“我是交大的学生,交大是旧铁道部办的。别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自己找职业,而交大的毕业生,都是由铁道部分配工作,所以都是有饭吃的。但是我们学习并不是只为了有饭吃,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
根据清华大学的规定,学生考取出国留学资格后,先要在国内进修一年,为出国学习做准备。在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的安排下,清华大学选定了王助、钱昌祚、王士悼三位教授组成导师组,对钱学森进行指导。
这三位教授都是当时中国航空工程领域的顶级专家。王助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为美国波音飞机公司设计出了第一架飞机,却因为是中国人,在美国备受歧视。于是他愤然回国,出任中国航空公司总工程师。钱昌祚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后任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正是他建议钱学森完成进修后,去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王士悼是当时清华大学深有名望的年轻教授,只比钱学森年长六岁,他主持设计并建成中国第一座航空风洞。
在三位导师的指导下,钱学森先后在杭州、南昌、南京、上海的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回到北平接受老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指导。这一年,钱学森一边实习一边学习,对航空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1935年7月,钱学森在《浙江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火箭》的论文。论文的开篇,他这样写道:“这使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 望着繁密的,闪闪的群星感一种’可望而不可接’的失望吧!我们真是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在这篇论文中,他还对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燃料、火箭的设计制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三级火箭” “火箭飞机” “星际航行” 等超前的设想。
《火箭》一文,正是24岁的钱学森写下的一首“飞天畅想曲”,后来火箭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钱学森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准确预测!
1935年8月,钱学森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邮轮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靠岸。随后,钱学森前往世界最负盛名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发现,原来交通大学就是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从教学、实验到考试,两所学校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对钱学森来说,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如鱼得水,他的优势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钱学森晚年回忆说:“我年轻时也争强好胜。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一个美国同学当着我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等,我听了很生气,立即向他挑战说,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了,看谁的成绩好?”在场的美国学生听了,都哑口无言。
而事实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学期末考试,有位教授出的卷子全是偏题、怪题,同学们都做不出来,大家气愤不已,认为这是教授有意刁难他们,于是聚集起来去教授的办公室抗议。
可是到了办公室门口,他们发现门上贴着一份试卷,卷面干净整洁,每道题的运算过程和答案都清晰准确,没有一处修改、涂抹的痕迹,可见试卷主人答题时毫不费力、一气呵成。卷面上,教授 打了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有三个醒目的“+”号。
本想闹事的学生们全都惊呆了,而这份试卷上写的名字正是钱学森。从此,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再也不敢小瞧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