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北京钱学森中学

More>>Electronic Journals电子期刊

More>>Latest News最新动态

致敬钱老列表 首页 > 致敬钱老列表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第九期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推出“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系列推文    发布时间:2022-05-10    472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 第九期

 

钱学森获准保释后,美国移民局规定他每个月都要到当地的移民机关进行登记,并要随时接受询问。联邦调查局也没有放松对钱学森的监管,他的信件经常被拆封检查,电话被监听,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

 

美国政府为了证明钱学森曾经是美国共产党党员,多次举行所谓的“听证会”,对钱学森进行审讯。

 

在一次听证会上,美国检察官向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美国和中国交战,你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

 

钱学森的律师当场表示抗议:“这个问题与案件没有直接关系。”

 

但法官说:“抗议不成立。”

 

钱学森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所以,我忠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检察官追问:“你说的’中国人民’是什么意思?”

 

钱学森答:“四亿五千万中国人。”

 

检察官又紧逼:“这四亿五千万人现在分成了两部分,那么,你是忠于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忠于在大陆的共产党政权?”

 

钱学森答:“我认为我已经说过我忠于谁的原则了,我将根据自己的原则做出判断。”

 

检察官再问:“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吗?”

 

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要给谁就给谁!”

 

检察官又问:“那么,你就不让美国政府来决定你应当忠于的对象吗?”

 

钱学森反击说:“不,检察官先生,我忠于谁由我自己来决定。难道你的意愿都是美国政府为你决定的吗?”

 

第二天,洛杉矶的报纸上刊出这次听证会的消息,标题十分醒目:“被审讯的不是钱学森,而是检察官”。

 

19514月,美国移民局经过多次审理后认定,钱学森为“曾经是美国共产党党员的外国人”,因此,按照美国国家安全法,他应该被驱逐出境。然而讽刺的是,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政策,钱学森作为“具有科技背景的外国人”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又被列入了不准离境的人员名单。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竟然用在钱学森一个人的身上,连美国自己的媒体也将其称为“一个悖论”。

 

此时,新生的中国与美国正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着血与火的对抗,美国政府当然不愿意把钱学森这样一个掌握着关键技术和核心机密的科学家拱手送还给“红色中国”。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让钱学森在无尽的等待中消磨自己的意志,荒废脑中的知识,最终变成一个没有用的科学家。

 

在这样的境遇下,钱学森一度满腔怒火,但美国政府不公正的对待没有压倒钱学森,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一次,《科学美国人》要刊载一篇与钱学森有关的文章,这是一本在美国知名度极高的杂志,很多科学家都以登上这本杂志为荣。没想到,杂志编辑写信给钱学森后,却遭到了他的拒绝。

 

钱学森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虽然我对美国的很多科学家充满崇敬之情,但是如果把科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我很难有同感。换句话说,如果把我确定为美国科学家团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很耻辱。事实上,我不是美国科学家,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目前只是美国政府的命令让我滞留在这个国家而已。”

 

钱学森并没有因为滞留美国而就此消沉,很快,他就开始了一场全新的科学征程。

  

由于被限制从事与军事相关的科研工作,钱学森辞去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但加州理工学院依然聘请钱学森担任航空系的教授。

 

在被软禁的日子里,钱学森除了到学院教学外,基本闭门不出,他的房间总是拉着窗帘,没有一点生气。监视他的美国特务以为钱学森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开始虚度人生,却没有想到,此时的钱学森已经另辟蹊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

 

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发表《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提出要建立一门控制论科学,他的观点给了钱学森重要启发。

 

钱学森敏锐地意识到自动控制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控制论不仅与航空、火箭技术中的制导工程有相通性,在整个工程技术领域都存在着控制的系统或被操纵的系统。他开始积极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火箭技术研发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53年,钱学森正式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工程控制论,这门课程将力学、电子、通信各学科融会贯通,让学生耳目一新。

 

1954年,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在美国正式出版,该书一问世,就引起美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很快被译成俄语、德语、汉语、捷克语等多种语言出版,从此开启了“控制论时代”。

 

后来,钱学森回忆说,自己那时并没有想到要建立新学科,而是为避开美国特务的追踪和迫害:“那时我还年轻,虽然痛苦,但精力还很充沛,我不能消沉。我必须积累知识,随时准备返回祖国,为建设新中国尽力。” 

 1953年,钱学森发表了一篇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物理力学,一个工程科学的新领域》。他提出,物理力学是一个全新的力学分支,通过对物质的微观分析预见其宏观性质,从而服务于工程技术。以这篇论文为标志,钱学森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学科——物理力学。

 

那么,钱学森为什么会创建这样一门全新的学科呢?

 

多年来,无论是喷气推进技术还是火箭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个难题:人们希望知道在特殊或极端条件下,物质或材料的宏观特性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的数据很难通过直接测量获得。例如,超高速飞行器表面的气流温度可能高达几千度,而高能爆炸产生的超高压,压力可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大气压。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已远远超过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

 

为了突破这一难关,钱学森跳出传统方法,构筑起物理力学这一全新学科并撰写《物理力学讲义》一书。

 

钱学森开创的物理力学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62年,钱学森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不久就被译成俄文并被广泛引用。1986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专家认为“分子动力学是钱学森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的物理力学的延伸”。2000年,俄罗斯科研机构创办了国际期刊《物理细观力学》。

 

直到晚年,钱学森依然对物理力学十分关注,同时指出了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1991年,钱学森指出,沿着物理力学的核心思想和研究模式,量子力学已从理论走向实用,成为一门新的工程技术纳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