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北京钱学森中学

More>>Electronic Journals电子期刊

More>>Latest News最新动态

科普人文 首页 > 科普人文

中国航天发展史

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2021-12-15    5328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新中国航天起步

新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2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10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

195810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是我国组建的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

19602月,中国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实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了新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19751126日,我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1920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

19844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4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载人飞船

199911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于11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10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杨利伟成为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此次飞行成功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51012日,神舟六号是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809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仓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仓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2616日,神舟九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其中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对接口误差不超过一毫米。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61117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飞向太空,在轨飞行15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自动和手动交汇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实验舱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科学实验,并开展科普讲课等天地互动项目。

20161017日,搭载两名宇航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发射成功,在历经33天的太空遨游后,于1118日返回地球。

2016113日中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成功首飞,使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提升两倍以上,中国向航天强国迈出重要一步。外媒高度关注中国新一代火箭的发射,认为长征五号让中国进入了空间站与深太空探测时代。

20216179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211016日凌晨122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东风航天城腾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探月工程

2007102418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0711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93116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二号探测器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嫦娥二号”于20101011859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组成。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20168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20185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201812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1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20191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92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模式。

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是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探月工程中最关键的探测器,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并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01124日,我国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12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建立空间站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9292116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11月,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在此期间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2012618日下午14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

2017420日,天宫二号收到我国首个“太空快递”。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20205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序幕。

20214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天和号的发射,预示着国产空间站的建造即将在短时间内建成。中国即将进入太空站时代。

2021617日,神舟十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二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运营常态化的开始,也意味着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拥有独立建设空间站能力的国家,虽然前苏联和俄罗斯具备独立建设空间站的技术实力,但俄罗斯由于美国长期制裁,经济薄弱,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其独立建设空间站。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是10多个国家共同建造的,包括美国,俄罗斯等。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该项任务将实现五大目的。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空间站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货运飞船计划明年发射;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计划明年发射;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发射实验舱;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

火星探测

2020723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进行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其包含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即火星车)三个部分,将一次完成“绕”、“落”、“巡”三个步骤。

2021210日,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成功进入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其携带的巡视器在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仪式上被命名为“祝融号”。

2021515718分(北京时间),天问一号着陆器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成为第二个完全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2021522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祝融号”火星车搭载了6台科学载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包括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短波红外光谱显微成像仪(SWIR)和微成像相机;多光谱相机;导航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祝融号”火星车相较于国外的火星车其移动能力更强大,设计也更复杂,它采用主动悬架,6个车轮均可独立驱动,独立转向。在这些方面的保障下,极大地加深了我国对火星的探索程度。

悟空:拨开暗物质的乌云

20151217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悟空”是一个高分辨率高能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接收来自宇宙的高能原子核、电子和伽马射线的信号,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悟空”利用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和中子探测器,探测高能伽马射线、电子和宇宙射线,并通过其能谱、空间分布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

墨子号:树起量子通信中国标杆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816日成功发射升空。2017118日,“墨子号”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开展科学实验。20176月、8月,“墨子号”卫星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墨子号”量子卫星圆满实现预定的全部三大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慧眼:洞见惊心动魄的宇宙

2017615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天文卫星,既是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X射线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的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同时也是具有高灵敏度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视仪。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填补了中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了中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太极一号:谛听“时空涟漪”

倘以水面比喻时空,引力波就是引力在时空间留下的涟漪,它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打开了有别于电磁波的全新窗口。

2019831日“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2019920日,“太极一号”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这意味着搭载在该卫星的核心测量设备引力参考传感器成功实现在轨应用,为中国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极一号”实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成功进行了中国首次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试验,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双模霍尔电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

“太极一号”在第一阶段在轨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在轨实验,完成了射频离子和霍尔双模两种类型电微推技术的全部性能验证,这在国际上是首次实现;部分核心载荷性能实测指标超过设计指标一个量级,达到了中国最高水平,验证了空间引力波探测关键技术路线。



来稿:初二3班范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