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Electronic Journals电子期刊
More>>Latest News最新动态
- 433 2022-04-12 以研促教 静待花开——国家级课题开题报告会
- 342 2022-02-18 新起点 新征程——北京钱学森中学学校科创中心工作会
- 244 2023-09-05 信息化赋能——基于智课5.0的应用操作及学情数据应用策略培训
- 62 2025-01-10 山水科普启智,丰台文化润心 —— 钱中学子的科技文化探索之旅
- 159 2024-12-11 传承钱学森精神,点亮科技梦想:北京钱学森中学第二届科技节圆满闭幕
- 103 2024-12-03 北京钱学森中学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学子崭露锋芒
- 121 2024-11-27 航天梦想启航:北京钱学森中学成功举办航天知识竞赛
探索宇宙自然、发现数理奇趣、启发科学思维、沐浴科学文化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学校“爱科学 向未来”活动
来源:北京钱学森中学 发布时间:2022-05-28 395
探索宇宙自然、发现数理奇趣、启发科学思维、沐浴科学文化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学校“爱科学 向未来”活动
2022年5月21至22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爱科学,向未来”,通过网络直播、线上互动、远程连线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展示包括科学重器、科研现场、科学实验、院士专家的科学公开课在内的的科普内容,为青少年带来更多的科学思考和乐趣。
北京钱学森中学学校组织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全体师生线上观摩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于5月23日下午班会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分享科学笔记,鼓励表扬同学们对于科学的兴趣。
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在线上参观了多个重点科学基础设施: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和重点实验室等。有的同学参观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放“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分析实验室,了解了神秘月壤样品和陨石;有的同学参观了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展示的“羲和激光装置”“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有的同学观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走进科技”系列科普报告,了解前沿科技;还有的同学参观了“黑科技”昆明植物研究所开放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同学们都受益颇丰。
初一年级:群组讨论、手抄报展示
初二年级:线上分享、云笔记展示
高一年级:线上分享、云笔记展示
高二年级:线上分享、云笔记展示
此外,科学公众日期间,同学们还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了多个科普视频,学习前沿科技和身边科学背后的科学原理。同学们利用中科院官方科普公众号“科学大院”发布的活动预告和参观攻略,全方面拓宽公众科学日的参与渠道,积极参与了#中科院公众科学日#话题,实时分享有趣有料的参与体验。
在“宅”家配合的时光里,这些在线“科学大礼包”为同学们提供了了解科学知识、开拓眼界、提高科学素养的平台。科学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学习科学,追寻真理,拥抱“真善美”,才能拥有更加进步和美好的未来。
学生感想:
在本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听了各组的学习笔记分享。在我看来,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同学们所讲述的在直播中了解到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眼,学到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能够学习同学们发言的逻辑。其中令我引发思考的便是刘晋安同学的发言:刘晋安同学的发言,主要讲述了非洲地区的部分植物是如何适应其高温干燥的生存环境。他首先从知识面上向我们阐释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又通过对猴面包树、廉荚金合欢、沙漠玫瑰等植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升华主题,将生活与之紧密联系,告诉我们:沙漠中的植物,面对种种恶劣环境,它们仍然能顽强的活着。同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应为人坚强,目标坚定,方能成功。最后,刘晋安引用《吕氏春秋》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
——高一1班 薛涵青
在众多讲座中,我一眼锁定了这个讲座,因为科幻电影是我最喜欢看的,里面的技术深深震撼着我。这次看了讲座后,我对科幻电影里的技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让我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深远的兴趣。课程结合众多电影的经典场景,介绍了科幻与现实的不同之处,还有科幻电影中的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数据与算法的结合是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信息技术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如此的高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电影技术的幻想。在未来的时间内,科技一定会进一步发展,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迎上发展的浪潮,在浪潮中靠学识和知识奋勇搏击,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的现在,我认为如果要从现在做起,我们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积累好知识,未来面对挑战和机遇,才能靠着自己的积累从容应对,并且我们还需要做到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积极接纳生活中的新兴科技,并理解学习它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求知的欲望和精神,不断地在求知与解惑中成长。
未来正待我们去创造,信息时代必将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少年们,加油!
——高一3班 孙菲
观看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江左其杲博士的讲座,感触良多,其中大多并非来自讲座本身,而是由我对江左博士的了解而产生的感慨。…此番在线上的邂逅,了解古生物知识之余,由江左博士的工作我也想起了更多事。照理来说,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便利了信息传递,也极大的方便了科普工作的进行。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科普不是义务教育,其中的许多知识对我来说是不必要的,但这不代表科普是不必要的,更不代表科普可以毫无根据地颠倒黑白。你可以不知道普遍十只腕足的鱿鱼(好像初中老师讲的?)中还有一种八只腕足的广鳍八腕鱿,可以不知道人尽皆知的傻鸟渡渡鸟的学名是毛里求斯愚鸠,可以不知道翼龙根本不是恐龙,也不需要知道大型分子对撞机的原理、塑料分子的微观结构……但你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而那些不严谨纪录片和营销号就是我们大众科学素养提升的一大绊脚石。致敬其他像江左其杲博士一样的科研、科普工作者!
——高二1班 郄宸霁
在上周的全民科学日时,同学们观看了相关的科学讲座,并且进行了今天的汇报。还记得在当时听讲座的时候,面对新奇的科学知识,内心始终是充满热情的,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在科学研发上,而不是一味地学习他人做过的实验,了解前人得出的结论于我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并且也让我对于未来的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憧憬。在汇报中,我了解了克隆技术的前世今生,了解了果蝇与脑科学,核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3D打印制造器官,东奥火炬传递机器人研发等等,让我深感当今中国科技之领先,与科技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我也看到了科学研发背后无数人的坚守,无数人的奉献。
——高二3班 吴思雨
撰稿:李裕瑄(高一3班)、王博文